集团及旗下品牌
科技陶瓷—金刚煲阔步走上“阳光道时间:2012-09-14  来源:德化网

 

“这简直太神奇了!”看到几块小木头在空瓷煲中干烧出滚滚浓烟后淬水不裂的情景时,周围的来宾发出阵阵惊叹。这种空瓷煲就是锦龙陶瓷有限公司近年生产的“金刚煲”,干烧800摄氏度淬水不裂的性能突破传统煲类的耐热极限。 

在我县,陶瓷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头戏,2011年产值达108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65.5%,这与陶瓷企业整体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不无关系。像锦龙这样借助科技兴瓷的企业越来越多,陶炭、光波能量瓷、微波介质陶瓷、中温窑变釉陶瓷、特种陶瓷轴承、废瓷回收再生陶瓷、信息功能陶瓷等新瓷种已纷纷渗透到传统的陶瓷领域,只见科技在蔓延。 强化政策引导 日前,笔者从县科技局了解到,我县佳美公司研发的“中温窑变釉陶瓷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获得2012年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补助资金,三年拟共补助资金600万元。 

据介绍,该公司开发的“中温窑变釉陶瓷”项目,采用一般被陶瓷生产企业视为劣质材料、不用于陶瓷生产的低档瓷土和次生黏土作为主要原材料,继承和发扬了我国濒临失传的古代制瓷的古彩技术和窑变技术,烧制成中温窑变釉陶瓷器。与传统的窑变釉陶瓷器相比较,中温窑变釉陶瓷在陶瓷的原料选择上,充分利用铁钛氧化物的着色原理,将材料劣势转化为材料优势,以价格低廉的低档原材料生产高档次、高价位的高级工艺美术陶瓷和高级日用工艺美术陶瓷,具有独特的产业特色。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更加重视陶瓷产业的科技创新,陆续出台了多项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2007年出台的《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明确了科技兴瓷的战略地位;近年设立的两年一度“科技进步奖”,出台的《德化县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资金暂行规定》从财政投入上给予了扶持;此外我县积极组织专利申报工作,维护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企业创新的积极性,截止到今年6月,申请专利199个,授权专利175个,其中发明专利4件,实用新型专利60件,提前完成年度计划。 推进技术创新 “我们佳美现在准备策划大幅度转向日用产品的生产,走出自己的特色,现在我们再加上色釉装饰,还加上凹雕、浮雕等,就做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日用陶瓷。”苏尧棠带着我们参观了佳美集团的日用陶瓷生产车间,我们看到,工人们正忙着生产日用陶瓷,苏尧棠还不时地拿起刚生产出来的坯体,跟我们介绍起了新产品的特点。 

2008以来,受国际经济局势深影响,外国消费水平相对下降,许多国家为了振兴自己国家的经济,采取了贸易保护主义;当然,加上人民币强势升值,世界总体来看的通货膨胀趋高,德化陶瓷产业的外部市场阻力不断放大。 

技术创新是科技陶瓷的“源头活水”。我县加强政府对自主创新的扶持,引导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建立博士后或院士专家工作站,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推进科技项目研发和成果转化,发挥“一学院一职校一园区两基地四中心”科技创新平台作用,加快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重点抓好特种陶瓷材料、窑炉材料等陶瓷原料和微波辅助、低温快烧等烧成技术攻关,突破产业技术瓶颈。 

同时,我县瞄准行业先进技术领域,积极引进练泥、滚压、注浆、洗边、移印等陶瓷智能化生产设备,推广使用自动控制系统及电热高温隧道窑,提高装备水平,推进技术更新改造,从技术创新着手,降低成本,把握发展机遇。 

布局人才战略 7月30日,我县首期46名民营企业家高级研修班在清华大学开班授课。旨在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提升我县民营企业家素质,推动民营企业“二次创业”。 “学习回来后,公司决定下届广交会将比往年多投入二十几万元做样品开发和购买摊位上,以保住原有市场的基础上扩大新兴市场的销售。”周冬菊这位80后的企业家,在参加了我县组织的民营企业家清华大学研修培训后,对自己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上有了独到的见解,也懂得了如何把企业做大做强。

 只有投入才有产出,稳住了市场、管好了企业、留住了人才,公司才有更进一步的发展,正如周冬菊说的,在清华研修培训时学到了许多先进的管理经验,可以很好地应用到自己的企业管理中,企业只有通过健全制度,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才可以吸引人才,把企业做大做强。 人才作为发展的第一资源,我县不断加大人才外引、内培力度,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一方面,扩大“外引”对象,积极完善柔性人才引进机制,努力吸收一批会创新、懂经营、善管理的高层次人才,同时加快引进特殊工种短缺人才。另一方面,加强“内培”力度,依托陶瓷学院、职业技术学校,培养一批产业发展急需专业技术人才;组织企业学习考察他方成功、创新经验;组织企业家参加清华研修班,提升企业管理人员素质;营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社会氛围,使本土培养的毕业生留在德化、为我所用;鼓励“名师带徒”,梯次培养陶瓷工艺美术人才,为陶瓷产业永续发展提供充裕的人才储备。